在“双碳”目标深化推进的背景下,地下停车场作为社区能耗关键场景,其照明系统的节能升级亟待精细化破局。重庆某地下停车场此前受困于传统照明高能耗、高负荷难题,晶映测电凭借专业的电力检测技术,从数据采集、问题诊断到方案验证全程发力,以实测数据为关键支撑,成功推动停车场照明系统转型,为社区节能改造提供了“用数据说话”的典范案例。
测电先行:精细化捕捉传统照明能耗痛点
传统照明系统的弊端往往隐藏在日常运行中,单凭经验判断难以定位主要问题。晶映测电团队进驻后,首要任务便是通过科学检测,让能耗数据“显性化”。此次检测采用双电表单独监测模式,专门针对停车场内15支16瓦传统LED常亮灯管展开为期332小时的连续监测,从总耗电量、单支日均能耗、实际运行功率三个关键维度,多维度采集电力消耗数据。
监测结果清晰揭示了传统照明的突出问题:15支灯管332小时总耗电量高达81度,单支灯管日均能耗约0.391度,且实际运行功率达到16.27瓦,略高于标称功率,长期24小时常亮运行下,物业电费压力突出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测电数据还反映出电源负荷的隐性风险——集中高功率运行导致线路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,结合现场亮度检测发现的照明不均问题,传统照明系统已同时面临能耗、安全、体验三重挑战。这些通过专业测电获取的精细化数据,不但明确了改造的必要性,更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了靶向定位。
测电赋能:定制化方案的关键支撑
基于前期测电得出的详细数据,晶映测电团队并未采用通用改造方案,而是以数据为依据,为该小区“量身定制”改造路径。针对测电中发现的“高功率、高负荷”根本痛点,团队确定以“低功率智能灯具替换+动态调光控制”为主要思路,选用晶映自研T8-9瓦蓝牙物联网灯管作为替代产品,其1-9瓦可调功率范围,可精细化匹配停车场不同场景的照明需求,从源头降低无效能耗。
同时,测电数据还为智能控制功能的设计提供了参考。例如,根据传统灯管24小时常亮导致的能耗浪费数据,团队重点强化了智能蓝牙三阶调光功能,通过“车来100%亮度-车过50%亮度-车走10%亮度”的动态模式,减少非必要照明消耗;结合停车场内弯道较多的布局特点,依据测电中记录的车辆通行高峰时段数据,优化拐点预判照明的启动时间与覆盖范围,确保节能与安全兼顾。可以说,每一项改造措施的背后,都有测电数据的支撑,真正实现了“按需改造、精确降耗”。
测电验证:用实测数据见证节能实效
改造方案的成效,仍需通过测电数据来检验。晶映测电团队在15支晶映T8-9瓦蓝牙物联网灯管安装调试完成后,再次启动双电表单独监测,沿用与改造前相同的332小时监测周期,确保数据对比的公平性与准确性。
二次测电结果呈现高效节能效果:15支智能灯管332小时总耗电量只为11度,较改造前减少70度;单支灯管日均能耗降至0.053度,实际平均功率低至2.21瓦,经测算节能率高达86.4%,完全达到预期目标。此外,测电数据还验证了电源负荷的优化成效——改造后整个照明系统的电源负荷只为改造前的14%,与前期测电发现的高负荷问题形成鲜明对比,线路负担大幅减轻,安全隐患有效降低。同时,亮度检测数据显示,改造后停车场照明均匀度较改造前明显提升,实现了“节能不降质”的双重目标。
此次停车场改造,晶映测电始终以“数据”为关键纽带,从前期痛点捕捉、中期方案定制到后期成效验证,全程依托专业测电技术,让改造每一步都有数据支撑。这种以测电为基础的改造模式,不但避免了盲目改造带来的资源浪费,更精确解决了传统照明的根本问题,为更多社区、商业体等场景的照明节能改造,提供了可复制、可落地的“数据驱动”路径。
免责: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创作。
审核编辑 黄宇